image
20210617黃欣、李書良/專題報導

歐盟推碳稅 醞釀新貿易壁壘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細則計畫2023年正式上路,美國和日本也正規劃相關的碳關稅措施。歐美日措施形同「碳關稅」,一旦真正上路,高碳產品勢必面臨較高的關稅成本,甚至掀起新一波貿易壁壘。

作為全球碳關稅進程最快的歐盟,其推出理由是歐盟各國從1990年到2018年已將碳排減少21%,為了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並促進其他國家加速減少碳排的腳步,將對高碳產品加徵額外費用。

但這並未得到其他大國的支持。身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不應該成為貿易壁壘的藉口」,美國氣候特使凱瑞也表示,碳邊境調整機制應該是「最後的手段」;但另一方面,美國政府正在規劃自己的「碳關稅」版本。

國際間儼然成形的綠色貿易壁壘,專家建議中國政府除了加速研議建構自己的碳邊境稅,要加速將高碳產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透過市場定價機制,引導企業主動降低排放水準。同時加大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賴。

至於台灣方面,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指出,台灣尚未形成完整的應對策略。儘管歐盟並非台灣最大的出口貿易國,但若根據台灣對歐盟2015~2019年平均出口歐盟的高污染產業產品275萬公噸、歐盟每公噸碳排放交易價格51.1美元計算,其增加的碳成本就達到新台幣40億元,影響不可謂不大。

資誠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董事周容羽認為,各國徵收碳稅已是趨勢,先進國家之後可能會以環保為名,貿易上以碳關稅作為保護本國企業及產業的反制武器。對台商而言,未來產品在製造過程與外銷時都必須符合他國的減碳要求,政府與企業都須加緊腳步、因應國際潮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