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30323

五大問題造成台灣經濟成長「肌無力」

今年以來,各界對台灣經濟「最壞時候」已過,有相當大的期待;正面的因素,包括:生成式AI熱潮將引爆高階運算商機、台灣國際地位提升將有助融入全球安全供應鏈、中國解除清零可望帶動供應鏈上的台廠等。但這些期待能否落實仍須觀察,且客觀分析經濟數據會發現,當前台灣經濟缺乏有力的成長引擎,猶如人的肌力不足,僅能遲緩前行的狀態。

那麼,台灣經濟為何肌力不足?目前看來有五大問題:第一,過去兩年「不正常」的高速出口狀態,無法複製。2020~2022年間台灣出口高速成長,主要是受惠於新冠疫情期間,全球民眾對消費性電子等商品類的熱烈需求(也帶動航運業),使實質商品及服務輸出大幅偏離長期成長趨勢。但隨著疫情流感化,全球商品需求的降溫、服務需求的回升,使台灣出口自2022年下半年起向長期趨勢均值回歸。在全球經濟「與疫情共存」的正常化,不利台灣出口的現實下,今年2月台灣出口與外銷訂單仍下滑,反映台灣出口還有下行風險。

第二,去全球化力量將拖累台灣出口動能。眾所周知,台灣外需動能受國際貿易環境變化高度影響,但去全球化(如中美脫鉤、各國推動製造業回流)將拉低全球貿易成長動能,主要機構更已預測今年世界貿易量成長速度,將緩於去年與過去十年平均。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席「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令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瀕危」的言論,更是精闢。

第三,台灣出口不是只有台積電。高階半導體產業固然是台灣最重要的成長引擎,卻無法代表全部出口產業。何況,今年1~2月台灣積體電路出口衰退18%,跌幅創下2009年後同期最大,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亦預測,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較去年萎縮,不利電子產業。

第四,庫存去化未竟全功。儘管媒體陸續傳出部分產業已完成庫存去化(如主機板、面板),但多數產業仍在奮戰中(如筆電、半導體、製鞋、成衣)。截至去年第四季,台灣製造業存貨量指數年增率仍以兩位數速度累積,但銷售量指數持續下跌,資訊電子工業的情形則更慘。若參照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期經驗,製造業自跨入存貨量成長放緩、銷售量減少起算(簡稱起始點),約四至五季後銷售量才恢復成長,而去年第三季台灣製造業和資訊電子工業才陸續跨入此起始點,顯見今年上半年台灣製造業仍有庫存去化的問題;萬一下半年需求「未如預期」回溫,庫存去化循環可能還會延長。

第五,投資難敵高利率與不確定的地心引力。如前所述,台灣廠商現在面臨需求能見度不足的難題,再加上美歐央行接力調升利率,導致投資成本上升,廠商投資轉為保守。若以資本設備進口數據來看,更會發現不只半導體產業外的企業投資早就走低,就連國人自豪的半導體業,今年投資也不如去年。經濟部資料也顯示,今年5億元以上的投資案較去年大幅衰退35%,在在反映出台灣投資能見度不佳。

至於消費,在疫情輕症化與管制鬆綁下,外食、旅遊等消費需求明顯反彈,以及政府還稅於民普發6,000元現金,確實可挹注消費動能。惟依據近年國外對普發現金等刺激政策的研究,平均邊際消費傾向為25%~30%,也就是現金替代率約為70%~75%。相較前幾次消費振興券有使用期限、通常會超出面額消費,無使用限制的普發現金,人民有可能傾向存起來,或者替代率更高,使其拉抬消費的效果較差。

由此看來,今年台灣出口、投資成長疲軟,消費縱有若干動能,也無法讓經濟成長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服務類需求在解封後反彈過度,此類物價上漲率不易明顯下跌(價格僵固性),且房租受高房價、升息、租屋透明化等帶動而持續補漲,預料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將持續超標,並削弱台灣民眾的實質購買力,進一步消耗經濟成長的潛在燃料,使台灣經濟更難擺脫肌無力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