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中央計劃局:全球貿易戰僅「中立」國從中受益
發佈日期 2024.03.12
荷蘭中央計劃局(CPB)頃公佈之探討「廣泛脫鉤情景」(broad decoupling scenario)研究報告指出,西方國家(如:美國、歐洲,亦包括日本、韓國及澳洲等)與俄羅斯及中國間的貿易壁壘增加25%,導致相互貿易「顯著」下降。此種「脫鉤」導致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的進口量將減少40%,而西方國家則略低於10%。

根據CPB所使用模型,貿易關係因高關稅而中斷,各貿易集團尋找新的貿易夥伴(包括客戶與供應商)。

新平衡

研究負責人Gerdien Meijerink強調,伴隨此一情勢所出現的新平衡,係所謂的「次佳」(second best)世界。在更高的貿易壁壘出現前,各國價格較便宜,然現須尋找最便宜的替代品,例如:以越南生產商替代中國大陸生產商,導致成本增加,西方、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均遭受損失。
 
CPB估計,西方集團遭受的損失不到經濟規模的0.5%。對中國大陸而言,比例超過1%,俄羅斯則近2%。鑑於CPB所用模型之侷限性,其所傳達的訊息是:西方、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情況正在惡化,但後者損失更大。西方國家正在加大反制力道,倘貿易關係續面臨壓力,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均將失去進入世界經濟重要國家市場的機會。

Meijerink表示,儘管荷蘭經濟規模較小且非常開放,但遭受的損失並不比其他西方國家嚴重。荷蘭各產業均遭受打擊,但轉運除外。與其他西方國家相同的是,荷蘭自中國大陸進口產品相對較多,但出口至中國大陸的產品相對較少。鑑於東歐國家與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關係相對較密切,其所遭受負面影響的程度亦更大。

分配不均

荷蘭各業別受影響程度明顯不同,其中電子產品及特殊紡織品等,因受到先前關注中國大陸的買家注意力轉向而受益。煉油廠則因來自中國大陸或俄羅斯的若干半成品不再可用,或價格更高,而面臨成本增加問題。一般而言,上述產業在荷蘭經濟所佔比例相對較低,但批發業例外,因貿易移轉而衰退4%。

不屬於貿易集團的中立第三國實際上從中受益,例如,歐洲公司可選擇從中國大陸、俄羅斯以外的公司採購原料及零件。

Meijerink表示,從經濟角度來看,保持中立非常理性,若加入西方陣營,亦須參與對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的制裁與關稅。現在中立國可繼續不受阻地與俄羅斯、中國大陸及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如:土耳其,但CPB認為,這些國家「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中國大陸目前在世界貿易的主導地位。

分析模型的侷限性

CPB分析的重要限制是未包括與貿易流量變化相關的成本,例如:對額外產能所進行的投資,以彌補長期貿易戰造成的供應損失等。Meijerink指出,模型亦未考量對特定產品的影響,如:稀土金屬,可能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替代品。

針對CPB上述報告是否為對自由貿易的鼓吹一節,Meijerink認為,由於CPB模型的侷限性,全球「脫鉤」的損害似被低估而非高估。分裂是政治選擇,但研究表明,此亦須考慮其中涉及的成本。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