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轉向:東協將取代中國大陸,成新投資熱點
發佈日期 2024.05.07
隨著美中戰略競爭越演越烈,各國經貿政策走向去風險的趨勢越發顯著。但除了西方國家跨國企業正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外;因為拜登政府對中國大陸制造商品實施更嚴格管制,導致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企業將供應鏈與主要服務轉向東南亞。《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由於東南亞國家政治相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還可作為美中競爭的緩衝地帶,因而於近年獲得更多的外國資本投入,特別是美中兩國企業和資本的關注。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調查數據顯示,美中關係自2017年至2022年間逐漸惡化,但是對東南亞地區而言,吸引到的外國直接投資數額卻是直線上升高達40%。受惠於美中貿易戰導致的供應鏈轉移,東協目前已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更因為人口紅利、優越的地理位置、靈活的製造能力,以及快速成長的經濟和市場需求,東協也正逐漸取代中國大陸,成為新興世界工廠。

根據「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3)的數據統計,2022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獲得外國直接投資佔全球流入量的一半,達到6,662億美元。其中,東南亞地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就高達2,225億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遠遠超過了中國、拉丁美洲及非洲地區。事實上,目前許多東南亞國家正在進行重要的基礎建設和經濟改革,這就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星展集團(DBS)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對東協直接投資,自新冠疫情後強勁復甦,預估至2030年將增加至400億美元,其中「電子」、「電動汽車」、「再生能源」及「科技、媒體與電信服務」將成為4大主要投資產業。勤業眾信(Deloitte)也預測,2030年東協將有機會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同時,也將成為全球外資直接投資前三名的區域。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轉移至東協的過程中,新加坡無疑是企業分散中國大陸投資和產能最好的選擇。作為區域商業及金融中心的新加坡,2018年至2022年期間吸引最多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累計339億美元。其次為印尼,同期吸引152億美元投資。依產業別而言,東協製造業吸引最多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累計333億美元;批發及零售貿易業則吸引147億美元投資。除了直接投資外,過去10年,中國大陸資本透過股權投資,尤其是透過風險投資的形式,來增加對東協的投資;而相關投資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及印尼,尤其是在科技、媒體與電信服務及金融服務等領域。另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中國全球投資追蹤(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分析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對東協六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 的投資及建設項目,2022年對外直接投資達187億美元,占中國大陸整體對外直接投資的11%;在2023年上半年總值達85億美元,相較2022年同期成長82.3%。這些數據都證明了,中國大陸在亞洲的投資活動非常活躍。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大多企業選擇東南亞市場的因素包含:技術勞工充足且相對便宜、當地政府祭出的投資優惠政策、供應鏈遷徙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以及內需市場未來的成長力。其中,為了吸引更多外資投入,東協各國相繼在投資優惠與租稅補助上祭出誘因。例如,越南政府提供的企業所得稅優惠,可因特定地區或產品類別適用;泰國政府則實施各項投資促進策略和優惠獎勵措施,包括「泰國4.0計畫」和「生物、循環及綠色經濟」(BCG)等;身為全球最大的鎳礦生產國之一的印尼,也積極向外資招手,建立具有價格優勢的電動車及電池相關產業。近年印尼政府也推出綜合法案放寬外資投資限制及相關稅法的修訂,皆大幅改善經商便利度和投資環境;馬來西亞則是東協地區中司法環境相對安全的國家,以全球競爭力與經商便利度來看,其投資環境相對透明,且外匯管制開放。因此只要符合新興工業地位之產業,不論是新投資或是再投資擴廠都能享有相關的租稅優惠。

東南亞市場發展潛力誘人,未來經濟發展不容小覷。然而,要進軍東南亞市場,將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東協各國都有獨特的文化和法律規定,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適應。整體而言,東南亞市場相較中國還是相對破碎。而且,該地區也存在激烈競爭,需要企業制定具有競爭力的戰略才能吸引消費者。因此,企業在進入東南亞市場之前,不只需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法律和市場環境;更應該提早布局,制定適合的策略來應對,才能在這場全球競爭趨勢中脫穎而出。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