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經濟架構(IPEF)如何塑造供應鏈韌性
發佈日期 2023.05.16
「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首席談判代表會議已於5月8日展開。各國代表齊聚新加坡,針對貿易、供應鏈、潔淨能源及公平經濟等四大領域商討合作;特別是在「供應鏈」議題上,IPEF成員國都表示,希望在月底於美國底特律召開的部長會議上,率先達成共識,以確保供應鏈穩定及韌性。

為了擺脫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華府在去(2022)年5月啟動IPEF,加深與印太盟友在貿易、供應鏈、潔淨能源及公平經濟等多項領域的合作。希望透過雙邊或多邊區域整合,重新主導全球經濟。事實上,在COVID-19大流行時,全球深受供應鏈斷鏈衝擊。無論是防疫物資或半導體晶片都出現短缺問題。此外,俄烏戰爭的爆發,更是影響小麥和玉米的生產,進而導致糧食危機。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供應鏈韌性」已成為政府和企業當務之急的關注議題。各國也意識到,唯有強化和政治理念與利益一致的友好國家合作,才有機會確保供應鏈穩定。而拜登政府主導的IPEF則期盼透過和各成員國共同訂定貿易規則和合作機制,來保障全球經濟安全。

建立合作標準、研擬供應鏈危機機制

《國會山報》(The Hill)指出,IPEF正在設計一項互惠互利的供應鏈合作機制,為潛在的短缺和斷鏈提供預警。其中一項關鍵做法,便是企業和政府間的「即時資訊共享」。然而,基於資訊安全的考量,如何在共享訊息的同時,保護商業機密和企業隱私,仍是各國急需商榷的議題。

《國會山報》也提到,關於供應鏈的危機處理機制,成員國可借鑑通貨交換(Currency Swap)的模式。當受到斷鏈衝擊或經濟脅迫造成供應鏈危機時,各國可獲取IPEF網絡內的庫存和剩餘資源,減少損失。同時,不少分析也認為,IPEF應擴大發展貿易自由化,以及加快通關流程,來消除區域間的貿易障礙。此外,成員國也應藉由共同投資來鞏固夥伴關係。此舉不但能建立供應鏈監察系統,也可帶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的關鍵物料(如鋰、鎳、鈷和稀土等)都高度集中在單一產地,基於風險考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應該要多元化開發新的供應源頭。《國會山報》也建議華府和IPEF成員制定精簡的標準和法規,進而達成關鍵礦物協議,例如,美國最近和日本達成的電動車用電池礦物貿易協議,使其能適用《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來獲得電動車的稅收減免。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報告也指出,IPEF供應鏈支柱的最終目標,是降低該地區的全球供應鏈風險。由於大部份成員國近年都出現供應鏈漏洞,因此和志同道合的友好國家合作,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願景,恰好能符合各國的利益。

循序漸進,逐步達成合作共識

有別於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聚焦在市場准入和關稅優惠領域;IPEF則是追求建立一套更全面、包容的合作機制。然而,實現區域經濟整合並非一蹴而就,當中需要成員國不斷討論及研擬更廣泛的對策。所幸在歷經疫情和俄烏戰爭的影響後,各國對於供應鏈穩定的重視,也為推動合作的執行注入更多動力。

不論對美國或其他協議夥伴而言,IPEF都可實現互惠互利的合作願景。以華府的角度來看,這可持續深化與印太盟友關係,重拾區域經濟領導權,以此維持對中的競爭優勢;同樣地,其他成員國也能共同制定合作機制,塑造供應鏈韌性,降低斷鏈影響。而將在月底展開的部長會議,也正好適逢IPEF正式啟動談判一周年,屆時各國將有機會在相關領域上,達成更多合作共識。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