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617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

這場綠色經濟競賽 台灣不能掉隊

image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

全球正掀起綠色經濟賽跑,面對歐盟或國際大廠紛紛提高產品綠色標準,台灣供應鏈也開始感受到多重壓力。要解決「不環保」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包括如何因應各國醞釀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政府不能光喊口號,或是只分工、不合作,而是要建制系統性的全盤政策,並且做到Top down(由上而下)執行。如果政府沒有團結起來,我擔心台灣經濟很難度過這一關。

你不可能期待任何企業在沒有壓力下,會自己朝向環保發展,因此環境議題上永遠都是市場失靈,必須要有行政力進行干預,才可能出現改變,這也是環保政策必須Top down的理由。

在「巴黎協定」的減排要求下,每個國家都開始尋找自己的定位,儘管每個國家的轉型結構或方式不太一樣,但都是先立法、有政策後,朝向綠色發展的方向邁進,才能真正創造出市場。

譬如美國的核能獨步全球、歐盟發展離岸風電、中國的強項是太陽光電、韓國的三星正發展儲能電池,日本則以氫能領先。在這場綠色經濟的賽跑當中,多個國家都從環保限制下找到了自己的路,反觀台灣卻仍處於環保和經濟的衝突中:經濟部以經濟為考量,不懂得如何在經濟活動中做出環保限制和規定;而環保署又不懂經濟,不知如何將環保落實於經濟活動中。

推動綠色經濟的過程牽涉到多個產業和環節的轉型,這也是必須由政府制訂通盤政策的主因。以能源轉型來說,未來需要大量的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的人才,但另一方面,化石燃料能源體系的人才需求會減少。不同領域人才需求消長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整合,才會有更好的轉型成效。我們很欠缺這樣的政策。

蔡政府要承諾2050年達到碳中和當然很難,但沒有承諾就不可能出現改變,台灣和國際間的社會發展程度也會愈來愈遠。當人家在追求改變的過程中跑到了領先地位,我們的經濟活動卻會因為「不環保」被愈加邊緣化,這才是更可怕的。另一方面,當全球131個國家都承諾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台灣卻不敢承諾,我們是否應好好思考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