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脫鉤目前看來仍不可行

發布日期:2024-03-12

即便拜登對前任川普政府在許多政策上不認同,但仍延續前任政府不少作法。尤其在美中兩國經貿關係上的想法,目前看來仍是「川規拜隨」的成分居多。拜登在產業政策上積極進行改革,包含推動製造業「回流」 (Reshoring) 來重振國內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並通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將產業轉移到美國可以主導的供應鏈體系,例如,亞太國家或其他低成本地區。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雖然美國對華發起的貿易戰至今未歇,導致某些產品的雙邊貿易量下降;但因中國國內市場龐大,且中國國內金融體系與全球息息相關,美中經貿目前看來仍是密不可分。尤其在供應鏈的變化上。事實證明,貿易戰之後,美中雙邊經貿往來仍相當緊密。

而且雙邊的貿易逆差,也沒有因為美中關係緊張或持續調漲的關稅有所減少。2022年,美中貿易額為6900億美元。其中,美國自中國進口額為5388億元,中國自美國進口額則為1538億美元。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2021年的3535億美元增至3829億美元,2022年更是創了歷史新高,達到9481億美元。

中國的一份報告聲稱,2020年至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增加了300億美元,而美國則稱其對中國的進口減少了1000億美元。絕對策略研究公司 (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 ASR)就認為,會造成雙方在數據計算上的差距,可能因為美國進口商少通報20-25%從中國進口的產品。與此同時,因為中國政府降低對出口商的稅收,進而減少國內企業出口貨物的數量。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投入產出表」顯示,2017年中國私營企業平均投資至美國企業約0.41%。該數值看似影響不大,卻遠超過德國的0.38%和日本的0.24%,2022年時更上升至1.06%。這一系列的數據都難以與所謂的「脫鉤」(decoupling)相吻合。

雖然從數字上我們看不出美中之間的脫鉤,但觀察去年美國與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中國和墨西哥間的貿易逆差都有擴大,但美中貿易額增加的速度,遠比不上美墨貿易。未來,墨西哥勢必在短期內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以及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根據美國的數據指出,自2017年以來,美國從中國進口額下降14%。分析指出,中國喪失其地位的原因,除了先前北京所實施的清零政策外,還包含美國供應來源的多元化。特別是,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供應也逐漸增加。然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川普政府在2018年所實施的高關稅造成的。

隨著北京政府對台灣的威脅,拉高了亞洲地緣政治風險之際;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也成為西方經濟體的優先事項。為此,中國一再表態,反對西方國家以任何形式與中國脫鉤斷鏈。去年12月,中國在北京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中就表示,將擴大中間品、服務、數位等貿易,以及跨國電商出口;並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來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更有意藉此結合外貿與國內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新興業態,協助國內優勢產業的發展。

中間品貿易目前是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的主體。自2019年開始,中國出口中間品至全球的數量就增長了32%。2023年,更是透過生產鋰電池用到的電芯與光伏板用到的塗錫銅,以此增加外貿收益。事實上,拓展中間品貿易的方式,進一步反映出中國大陸製造業正在轉型升級,製造業水平正在大幅提升。其實中間品貿易相對於最終品貿易而言,除了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外,還是知識與技術的載體。由此可見,這也是中國大陸由貿易大國成長為貿易強國的關鍵所在。

《路透社》(Reuters)指出,目前有許多美國公司在國內法規與政策上,面臨減少對華進口的壓力。因此快速將進口對象,轉向越南、印尼以及墨西哥等地的工廠。但他們卻發現,要想完全避開中國製品是非常困難的。最主要是因為,無論越南或墨西哥,這些國家運往美國的產品,大多也都是由中國公司擁有的工廠進行生產。甚至,有些從越南或墨西哥進口的商品,根本就是中國供應商所供應的中國製改標品。

也就意味著,若沒有中國的參與,這些產品根本無法生產。根據新加坡星展銀行的計算,2022年中國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達到近190億美元。相比2013年的70億美元,整整提升2倍之多。其中,又以製造業投資佔比最大。另外,根據數據資訊有限公司(CEIC)的資訊,2021年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為2.32億美元,這個數據也高於十年前的4,200萬美元。

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21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貿易轉道其他國家,造成中美之間的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但供應給美國的許多商品,其實仍源自中國。這意味著「供應鏈分散降低風險」方面的進展仍舊有限。這也表示,中國將從過去的產品終端裝配者,迅速轉變成全球不可或缺的關鍵原料與初階產品供應方。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4年2月27日;Reuters,2023年11月16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