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1119文/葉圳轍

海的廢棄物成為海的藝術 金屬中心 落實循環經濟

轉化成可以利用的高值複合材料,並應用於工業鑄造及海洋復育

image
 ●2021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展上周已圓滿閉幕;圖為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左三)與台灣永續供應協會賴樹鑫理事長、高市府王啟川副秘書長等一同參與該展開幕式。圖/金屬中心提供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透過瞬傳門擬真互動。圖/金屬中心提供
 ●金屬中心再生多樣態轉化材,現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試驗,珊瑚復育狀態相當良好,未來朝向製作大型人工魚礁。圖/金屬中心提供
 ●金屬中心在會場向民眾解說該中心的「再生多樣態轉化材」,如何應用在工業鑄造與海洋生態復育上。圖/金屬中心提供
 ●金屬中心會展攤位詢問度高,顯示民眾對於循環議題相當重視。圖/金屬中心提供

 2021年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展於11月10日至12日在高雄展覽館圓滿落幕。開幕11月10日由社團法人台灣永續供應協會賴樹鑫理事長致詞拉開序幕,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親身體驗運用4K真人影像全息成像系統,彷彿親臨高雄展覽會場,並表示政府在推廣循環經濟上不遺餘力,也希望藉由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256家會員一起導入供應鏈裡面快速推動,展現台灣循環經濟的實際成果,以互利多贏的模式創造台灣循環永續的競爭優勢,開幕後與會貴賓一同參觀金屬中心攤位,該中心展示亮點為「再生多樣態轉化材」。

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表示,傳統鑄造殼模材料多為進口,僅一次性使用,無法回收再利用,致使每年約有140萬噸的廢鑄砂得委外處理;石材加工業,每年產出近50萬噸的切割邊料(二氧化矽),業者多半囤積棄置;還有養殖業每年產生約16萬噸的廢蚵殼(碳酸鈣)。為解決上述產業痛點,現以環境廢棄物為組成份基礎,運用廢棄石材及廢棄蚵殼,轉化成可以利用的高值複合材料,可應用在工業鑄造及海洋復育的領域裡。

林秋豐指出,該複合材料可藉由製程調控以形成具耐高溫鑄造、回收之陶殼模材料,且具水溶崩散性,所以當鑄造完畢後可用水衝擊溶掉殼模,使得材料可以再次循環利用;亦可結合3D列印技術,作為珊瑚復育與古蹟修復等應用。

林秋豐強調,該技術不僅已技轉工業鑄造使用,也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成功吸引海洋微生物附著於人工珊瑚島礁,因為複合材料與珊瑚島礁本體的本質相近(皆碳酸鈣材質),可加速海底共生藻附著,使珊瑚復育狀態相當良好,未來可製作大型人工魚礁,為海洋生態貢獻心力。

此外,金屬中心也以「循環金屬‧領航未來」的主題,展示經濟部技術處15項科專成果,像是低耗能潔淨摩擦攪拌銲接技術,從設計到成品導入綠色製程,搭配360度的3D曲面摩擦攪拌銲接,解決過去鋁合金量測裝置接合普遍使用傳統電弧銲接,銲接時易產生氣孔缺陷、強度差,以及銲接後變形量大,導致無法精準量測訊號源。透過特殊耐高溫多元合金工具材料開發,使攪拌工具可承受800℃~1,000℃銲接溫度,增加攪拌頭壽命30%、提升銲道強度20%、降低製程能耗40%。

藉由數位化及節能、低汙染關鍵技術搭配再生鋁材等模式,成功協助業者建置資通訊產業關鍵訊號量測場域技術能力並切入國際供應鏈,展現綠色工業落實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