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擬推動的「印太經濟架構」下強化與亞洲國家經濟往來
發佈日期 2022.01.20
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Coordinator for Indo-Pacific Affairs)坎貝爾(Kurt Campbell)於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舉辦的視訊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必須強化與亞洲國家的經濟往來(economic engagement),為拓展未來一年(2022年)對該地區政策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拜登(Joe Biden)政府內部已清楚意識到2022年將全面性與印太地區進行往來,不僅是在外交上、軍事上、全面上、戰略上的深度參與,對印太地區的商業互動與投資也採取開放、參與和樂觀態度。美國的角色必須超越傳統貿易,擴展至數位經濟與技術標準制定等領域。

「印太事務協調員」為拜登上任後在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下新成立的職位,地位僅次於國安會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坎貝爾為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的關鍵設計者與執行者,拜登重用坎貝爾充分展現了美國對印太地區(Indo-Pacific)的重視,以持續推進印太戰略。

由於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讓美國長期遭受東協等亞洲國家的質疑,認為這是美國減少與該地區經濟往來的證據。為翻轉此印象,2021年10月26日至26日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上,拜登拋出準備與印太夥伴共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強調該架構並不是要挑戰CPTPP,而是另一項新的經濟倡議。此意味著美國暫時無意重返CPTPP,因為擔憂貿然重返可能會威脅美國本地民眾的就業機會,反之重點將會是與印太夥伴在該架構下強化合作。

綜整近期白宮聲明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公開說法,印太經濟架構是美國針對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科技標準、出口管制、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全新主張,與印太夥伴尋求共同合作目標。不同於傳統的區域貿易協定,而是聚焦在供應鏈整合與資訊交流,展現美國欲透過強化區域整合來解決供應鏈短缺等全球問題。目前印太經濟架構的內容尚待拜登政府進一步公布相關細節,但可預期的是,強化與印太地區的經濟往來勢必將成為2022年的主軸。

另一方面,相較於東協國家對美國經濟承諾的質疑,中國大陸目前已是許多東協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與東協10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計15國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已於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此外,中國大陸於2021年9月16日宣布申請加入CPTPP,而後9月22日,臺灣亦申請加入CPTPP,讓CPTPP未來發展備受矚目。然而,無論是CPTPP還是RCEP,美國均非成員國,長此以往,美國對印太地區的經濟槓桿勢必將備受考驗,如何透過印太經濟架構重新強化與印太夥伴的往來,將是後續觀察重點。

坎貝爾認為,雖然美中互動日益被「競爭」(competition)所界定,但美國並未要尋求「主導」(domination),而是尋求與中國大陸共存(coexistence),同時理解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的關鍵作用。他指出拜登已明確表示,隨著中國大陸影響力與日俱增,美國需要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和商業架構中發揮重要作用,持續在全球舞台上扮演領頭羊,而中國大陸試圖把美國排除在外將會是一種錯誤。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